热门站点| 世界资料网 | 专利资料网 | 世界资料网论坛
收藏本站| 设为首页| 首页

关于印发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1 10:24:59  浏览:8384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印发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文件

环发[2003]141号




关于印发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和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环境保护局(厅)北京、天津、上海、重庆等113个环保重点城市环境保护局

实施以环境容量为基础的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是改善环境质量的根本手段。为保证此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必须科学、准确地掌握区域、流域和城市的环境容量。按照“2003年-2005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环办[2003]36号)的要求,我局决定从2003年8月开始,在全国进行环境容量测算工作。现将《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工作方案》和《全国重点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并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环境容量测算工作是一项工作量大、技术性强的工作,各地要充分认识其重要性和艰巨性,精心组织,给予必要的经费和技术保障,确保工作如期完成。总局已成立以中国环境规划院为核心的技术指导组,指导和解决实施中有关技术问题。

二、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测算工作进度要求

2003年9月底前,重点完成培训、水质评价和污染源调查。总局组织技术培训及分类指导。各地按照技术大纲进行基础资料收集,开展水质评价工作,在污染源调查评价基础上,对工业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面源污染源等进行综合分析。

2003年10月-2003年12月底,重点完成容量计算分析工作。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组织进行容量计算,省内开展校核,统一将水环境容量、允许纳污量和允许排放量成果上报我局核定。

2004年1月-2004年4月底,允许纳污量审查验收和总量指标核定。我局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容量核定结果进行审查验收,对总量控制指标进行核定。

三、全国重点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工作进度要求

2003年9月底前,我局组织技术培训;各城市编制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技术大纲,布置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所需要的基础资料收集工作:收集空气污染源数据、气象数据、设计需要进行现场监测的(环境质量及气象)方案,尽早进行监测。公布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参考模型,并对部分城市进行技术培训。

2003年11月底前,各重点城市整理分析数据,为模型输入参数进行预处理,为大气环境容量计算做好充分准备。

2003年12月-2004年1月,各重点城市完成大气环境容量测算,并报我局。

2004年2月开始,我局对各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进行核定。

四、环境容量核定

我局将根据各地的进展情况于2004年1月开始对环境容量测算工作进行核定。

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测算的跨省(区、市)流域水环境容量需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同意,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厅)报送我局核定;行政辖区内流域水环境容量由省级环保部门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2、各重点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测算结果,经城市人民政府同意、省级环保部门审核后报我局核定。


附件: 1、全国地表水环境容量核定和总量分配工作方案;
http://www.zhb.gov.cn/download/1086024411211.doc
2、全国环境保护重点城市大气环境容量核定工作方案; http://www.zhb.gov.cn/download/1084487068665.doc
3、大气环境容量测算模型简介。
http://www.zhb.gov.cn/download/1084487089709.doc

二○○三年八月十八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吉林省旅游条例

吉林省人大常委会


吉林省旅游条例


(2003年11月29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 2010年11月26日吉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修订)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维护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促进旅游业发展,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旅游资源,是指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具有旅游开发利用价值,能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

  本条例所称旅游业,是指利用旅游资源和设施,为旅游者提供游览、住宿、餐饮、交通、购物、娱乐、信息等服务的综合性产业。

  本条例所称旅游经营者,是指依法从事旅行社、导游服务公司、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游家庭宾馆、旅游集散站、旅游车船公司、旅游购物场所、旅游娱乐场所、旅游商品研发机构、网络旅游经营和旅游中介服务等旅游经营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第三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旅游促进与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经营与服务、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以及旅游行政监督管理,适用本条例。

  第四条 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政府主导、科学规划、市场运作、突出特色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坚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旅游业的统筹协调、综合指导、公共服务和监督管理工作。

  旅游主管部门所属的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机构或者旅游执法机构负责对旅游服务质量的监督检查和旅游投诉的处理。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第六条 旅游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或者加入旅游行业协会。旅游行业协会应当制定相关服务规范,加强行业自律,依法开展活动,发挥服务、引导、协调和监督作用,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旅游发展与促进

  

  第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旅游业的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规划、村镇规划要兼顾旅游业发展的需要。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旅游业发展协调促进机制,制定旅游业发展政策,批准旅游发展规划,协调解决旅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促进旅游业与相关产业的协调发展。

  第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旅游业发展情况,在年度财政预算中安排旅游发展专项资金,并随财政收入增长逐步增加。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旅游形象宣传、旅游发展规划编制、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旅游人才开发以及重大旅游促进活动的组织等。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涉及旅游区(点)的道路交通、安全保障、环境卫生、供水供电、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配套设施的建设资金给予支持。

  第九条 鼓励境内外企业和个人按照旅游发展规划投资旅游业,兴办旅游企业,建设旅游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旅游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为旅游业投资提供信息和相关服务。

  第十条 鼓励旅游经营者依托本省工业、农业、商业、体育、科技、文化、教育和卫生等社会资源开发旅游产品,实现旅游业与相关产业共同发展。

  第十一条 鼓励本省旅游经营者加强同境内外旅游经营者的合作,鼓励省外的旅行社组织旅游团队直接来本省进行旅游活动,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其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便利。

  第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旅游经济合作,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消除区域间的旅游开发、服务和贸易壁垒,推进旅游区域一体化。

  第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旅游发展规划,组织本行政区域旅游形象宣传。

  第十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旅游发展规划,统筹规划和建设旅游集散站、汽车旅游露营地、汽车租赁服务站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公安、建设、交通等部门,按照相关规定,在高速公路、城市道路上设置主要旅游区(点)和公共交通枢纽站点的指引标志。

  第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开展旅游统计分析,建立旅游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区域间旅游信息互通,并向公众发布相关旅游信息。

  第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设立公益性旅游咨询机构和网站,并在公共交通枢纽站点、旅游集散站、主要旅游区(点)设立旅游咨询服务中心或者设置自助交互式旅游信息多媒体设施,为旅游者和旅游经营者提供公益性信息咨询服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应当在春节、国庆节等法定节假日放假前一周及节假日期间,通过大众传媒逐日向社会发布主要旅游区(点)的气象、住宿、交通等信息。

  第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为旅游电子商务提供相应的保障和公共服务,鼓励企业建立旅游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网上信息查询、预订和支付等服务功能,实现网上旅游交易。

  第十八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旅游市场发展及旅游者需求,通过提供信息、协调指导、政策扶持等措施,鼓励支持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

  第十九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冰雪旅游、边境旅游、民族民俗旅游和乡村旅游、农业观光旅游等旅游项目,健全旅游产品体系。

  第二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和支持民族自治地方和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发展少数民族旅游项目,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线路,创建少数民族旅游品牌。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措施。

  第二十二条 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旅游院校、专业的建设和旅游科研、教育、职业培训工作,加快培养旅游专业人才。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的指导,组织开展旅游服务规范、标准、技能的培训,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第二十三条 推行旅游服务标准化。涉及人身安全、卫生、健康等的旅游服务领域,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制定地方标准的,由省人民政府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本部门、本行业地方标准,并组织实施。

  

  第三章 旅游规划与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第二十四条 开发旅游资源应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按照科学规划、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原则进行。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普查、评估,建立旅游资源档案,指导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建设。

  第二十六条 旅游发展规划应当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为依据,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等有关区域规划相衔接,与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文化宗教场所、文物保护单位等专业规划相协调。

  第二十七条 省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并在征求国务院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市(州)、县(市、区)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全省旅游发展规划,制定符合本行政区域特点的旅游发展规划,并在征求上一级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省级旅游经济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和重点旅游景区等旅游区域的旅游发展规划,应当在征求省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后,由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实施。

  第二十八条 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具体工作,应当由具有旅游规划设计资质的单位承担。在编制规划时,应当进行经济、社会、环境可行性论证,组织专家评审,并征求有关部门和上一级旅游主管部门意见,必要时可以举行听证会。

  第二十九条 经批准的旅游发展规划,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改变。确需修改的,应当按原审批程序报批。

  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对旅游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发现违反规划的行为,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第三十条 旅游资源开发,应当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符合旅游发展规划。

  依法从事旅游资源开发的单位和个人,应事先制定专项的旅游资源开发保护方案,并报当地旅游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 新建、改建、扩建旅游区(点)、旅馆等旅游建设项目,应当进行环境影响评价,依法办理有关审批手续。对周边生产、生活影响重大的,应当举行听证会。

  县级以上有关部门审批旅游区(点)、旅馆等旅游建设项目,应当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

  第三十二条 利用自然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加强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证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利用人文资源开发旅游项目,应当保持其特有的文化特色、民族特色和历史风貌,对其建筑不得擅自重建、改建、迁移、拆除。

  开发旅游资源及组织旅游活动,应当遵守环境保护、文物保护、自然遗产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森林和自然保护区管理等有关法律、法规,坚持传统与现实相统一,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和谐;倡导低碳旅游方式,推进节能环保。

  第三十三条 旅游景区(点)的旅游接待活动,应当在旅游资源保护允许游客容量及服务质量等要求的范围内,确定旅游接待承载力,实行流量控制。

  第三十四条 国有旅游资源使用权依法可以转让。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各类经济组织或者个人可以通过拍卖、招标等形式依法取得国有旅游资源使用权。

  

  第四章 旅游经营者与旅游者

  

  第三十五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依法取得营业执照。法律、法规规定需经有关行政管理部门许可的,应当取得相应的经营许可证。

  第三十六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改进和提高服务质量。

  第三十七条 旅游经营者从事旅游经营业务,应当制作和保存完整的业务档案,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旅游主管部门的要求,向旅游主管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信息统计材料,不得提供虚假数据、伪造统计报表。

  第三十八条 旅游经营者的经营自主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非法干预和侵犯。

  旅游经营者有权拒绝任何违反法律、法规规定的检查、收费和摊派;有权拒绝有关部门强行推销或者指定其购买商品;有权拒绝旅游者提出的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要求;有权要求旅游者承担违约责任。

  旅游经营者的知识产权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非法获取、使用或者披露旅游经营者的营销计划、销售渠道、客户名单、研发成果以及其他商业秘密。

  第三十九条 旅游经营者从事旅游经营活动,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按照核定的经营范围开展活动;

  (二)公开告知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合理收费;

  (三)提供真实的旅游服务信息,不得发布虚假广告,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四)严格按照约定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提供旅游服务,不得擅自改变服务项目,降低服务标准;

  (五)尊重旅游者自主选择商品和服务的权利,不得强制、纠缠、诱骗或者胁迫旅游者购买旅游商品和接受旅游服务;

  (六)不得擅自在旅游景区(点)内摆摊、圈地、占点,妨碍旅游者观光、游览;

  (七)尊重旅游者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八)自觉维护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言行。

  第四十条 按照有关规定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旅游经营者,应当按照相应的标准提供服务。

  未取得服务质量等级的,不得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进行广告宣传或者经营活动。

  第四十一条 旅游经营者通过网络经营旅游业务的,应当为旅游者提供真实、可靠的旅游服务信息。旅游经营者通过网络为旅游者提供游览、旅行、住宿、交通、餐饮等旅游中介服务的,应当选择具有相应经营资质的旅游经营者作为服务提供方。

  第四十二条 旅行社组织旅游活动,应当与旅游者签订书面旅游合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当推荐合同示范文本。

  旅行社在与旅游者签订书面合同前,应当如实向旅游者说明有关情况,不得误导旅游者。

  旅行社未按照旅游合同标准提供相关服务的,承担违约责任,给旅游者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赔偿。

  第四十三条 旅行社应当依法投保旅行社责任险,并在签订旅游合同时提示旅游者投保个人意外险。

  鼓励旅游经营者投保公众责任险。

  第四十四条 从事导游业务的人员应当参加国家旅游主管部门统一组织的导游人员资格考试。考试合格的,由省旅游主管部门发给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经与旅行社订立劳动合同或者在导游管理服务机构登记注册后,方可按照有关规定办理导游证,从事导游业务。

  第四十五条 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减少游览项目或者缩短游览时间;  

  (二)增加购物次数或者延长购物时间;

  (三)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需要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

  (四)强行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

  (五)向旅游经营者索要或者收受回扣;

  (六)向旅游者索要小费或者其他财物;

  (七)强行滞留旅游团队或者在旅途中甩团、甩客;

  (八)殴打、谩骂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旅游者;

  (九)其他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四十六条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自觉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不得有损害国家安全和民族尊严的言行。

  导游人员进行导游活动时,应当遵守职业道德,尊重旅游者的宗教信仰、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

  第四十七条 旅行社应当与导游、领队人员依法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并按照约定标准支付工资报酬,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导游、领队人员收取任何费用。

  第四十八条 旅游景区(点)应当设置停车场、公厕、环卫、通讯、安全保障、医疗救护、紧急避险、残疾人无障碍通道等必要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应当在醒目位置,使用国际标准的公共信息图形符号设置中外文导向标志、服务设施标志和安全警示标志。

  旅游景区(点)内摊点的设置应当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第四十九条 旅游景区(点)内有多个旅游点或者游览项目的,可以设置单一门票,也可以设置联票或者套票,一并向旅游者公示,由旅游者自主选择购买。禁止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套票。

  价格管理部门在制定或者调整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的旅游景区(点)门票价格时,应当征求旅游主管部门的意见,并依法举行听证会。调整后的门票价格应当向社会公布,自公布之日起六个月后执行。

  旅游景区(点)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老年人和学生等特殊人群实行门票减免费优惠,并设立明示标志。

  第五十条 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旅游者依法享有下列权利:

  (一)自主选择旅游经营者及其所提供的服务,自主选择服务类型或者服务项目;

  (二)知悉服务内容、项目、规格、费用等真实情况,并按照约定获得质价相符的旅游服务;

  (三)因旅游经营者的过错导致旅游者人身、财产权益受到损害的,获得相应的赔偿;

  (四)人格尊严、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受到尊重;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和旅游合同约定的其他权利。

  第五十一条 旅游者合法权益受到旅游经营者侵害或者与旅游经营者发生争议,可以通过下列途径解决:

  (一)双方协商;

  (二)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

  (三)向旅游、工商等部门投诉;

  (四)依法申请仲裁;

  (五)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五十二条 旅游者进行旅游活动时,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的规章制度;

  (二)信守旅游合同;

  (三)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环境和旅游设施;

  (四)尊重旅游地的民族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五)遵守社会公德,尊重服务者,抵制不良风气,摒弃不文明行为;

  (六)遵守旅游景区的秩序和安全规定。

  

  第五章 边境旅游

  

  第五十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边境旅游工作协调机制,推进边境旅游业发展。

  第五十四条 申请经营边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条件和程序报请审批,并在批准的旅游经营范围内进行旅游活动。

  第五十五条 旅行社组织边境旅游,应当以团队的形式从国家指定的口岸整团出入境,并在与接壤国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旅游活动。

  第五十六条 旅游团队的境外旅游活动应当在专职领队的组织下进行。

  专职领队应当由旅行社委派,并经由省旅游主管部门考核合格,取得领队证。

  第五十七条 旅游团队的导游人员或者领队人员应当事先向旅游者介绍旅游目的地国家相关的法律规定、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事宜。

  第五十八条 旅行社不得组织旅游者在境外参与色情、赌博、涉毒等内容的违法活动。

  第五十九条 旅游者在参加边境旅游时,不得有使边境接壤国产生误解的言论和行为。

  第六十条 严禁出境旅游者滞留境外不归。旅游者在境外滞留不归的,旅行社委派的领队人员应当及时向旅行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该国使领馆、相关驻外机构报告。旅行社接到报告后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和公安机关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的信息。

  第六十一条 严禁境外旅游者入境后非法滞留。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发生旅游者非法滞留我国境内的,应当及时向所在地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公安机关和外事部门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的信息。

  

  第六章 旅游安全与监督检查

  

  第六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和完善旅游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定期组织旅游、公安、卫生、交通运输、建设、质量技术监督、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等有关部门进行旅游安全监督检查,开展应急演练,落实安全责任。

  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时,当地人民政府应当立即组织有关部门实施救援,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报告。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依据政府及有关部门发布的通告,就旅游区域发生自然灾害、流行性疾病或者其他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和财产安全等情况,及时向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发布旅游警示信息。

  第六十三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安全和卫生管理的规定,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内部安全管理机构或者专门人员,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设施并加强维护和保养。旅游经营者对旅游活动中可能危及旅游者人身、财产安全的情况,应当制定应急预案,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并事先向旅游者做出说明或者明确警示。

  旅行社需要租用客运车辆、船舶的,应当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运输企业和已投保法定强制保险的车辆、船舶。

  发生旅游突发安全事件时,旅游经营者应当立即采取紧急救援措施,并及时向事故发生地旅游主管部门及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十四条 旅游经营者应当制定相应的旅游高峰安全运行预案,及时向社会公布游客流量占景区最大接待容量的信息,合理疏导游客。

  第六十五条 涉及公众人身安全的特种旅游项目,其设备设施应当经具有资质的机构检验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经营者应当做好日常维护和保养工作,保证安全运转,及时组织消除安全事故隐患。

  第六十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职责分工,对旅游发展规划、旅游资源保护、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秩序、旅游安全等进行监督检查。

  旅游主管部门和有关部门履行监督检查职责时,执法人员不得少于两人,并应当主动出示有效执法检查证件。

  旅游经营者在接受检查时,应当如实回答询问,按照要求提供全面、真实的资料。

  第六十七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受理制度,设立并公布受理旅游投诉电话,接受旅游者投诉。

  旅游主管部门接到旅游者的投诉,应当在五个工作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决定受理的,应当在六十日内作出处理;决定不受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对应当由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处理的,应当在五日内移交有关部门,并书面告知投诉人。

  

  第七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八条 旅游经营者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规定,未向旅游主管部门报送经营和财务信息等统计资料的,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二)违反本条例第四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使用服务质量等级标志和称谓的,责令限期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不超过三万元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业整顿;

  (三)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一款规定,向旅游者强行出售联票、套票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不超过三万元罚款。

  第六十九条 旅游社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二条第一款规定,未与旅游者签订旅游合同的,责令改正,初次违规的,处二万元至四万元罚款;违规两次的,处四万元以上七万元以下罚款;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七万元至十万元以下罚款,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三个月;

  (二)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三条第二款的规定,未选择具有相应资质的运输企业和已投保法定强制保险的车辆、船舶的,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违法所得三倍以下但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处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条 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对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一、二、三、七项规定之一,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减少游览项目或者缩短游览时间,增加购物次数或者延长购物时间,欺骗、胁迫旅游者购物或者参加需要另行付费的游览项目,强行滞留旅游团队或者在旅途中甩团、甩客的,对旅行社,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十万元至二十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二十万元以上至三十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三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一万元至二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二万元以上至三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吊销旅行社经营许可证、导游证或者领队证。

  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四、六、八项规定之一,导游人员和领队强行向旅游者兜售物品或者购买旅游者的物品,向旅游经营者索要或者收受回扣,向旅游者索要小费或者其他财物,殴打、谩骂或者以其他方式侮辱旅游者损害旅游者合法权益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一千元至一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一万元以上至二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二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由旅游主管部门吊销导游证或者领队证,并予以公告,对旅行社给予警告直至责令停业整顿。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五项规定,导游人员和领队人员索要或者收受回扣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吊销导游人员或者领队人员的执业证书。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款规定,旅行社组织中国内地居民出境旅游,不为旅游团队安排专职领队全程陪同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一万元至二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二万元以上至三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三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责令停业整顿一个月至三个月。

  第七十二条 旅行社及其委派的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旅游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旅行社,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二万元至四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四万元以上至七万元罚款;情节严重、违规两次以上的,处七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导游人员、领队人员,情节轻微、违规一次的,处四千元至一万元罚款;情节较重、违规两次的,处一万元以上至二万元罚款,责令旅行社停业整顿一个月至三个月或者吊销旅行社业务经营许可证、导游证、领队证:

  (一)违反本条例第六十条规定,旅行社组织出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外,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六十一条规定,旅行社接待入境旅游的旅游者非法滞留境内,未及时报告并协助提供非法滞留者信息的。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旅游主管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有关部门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执行旅游发展规划和旅游专项规划,造成旅游资源和旅游环境破坏的;

  (二)不依法颁发有关旅游经营许可证或者执业资格证的;

  (三)违法向旅游经营者收费、摊派或者实施处罚的;

  (四)未按法定时限受理、处理旅游投诉或者未按规定移送有关部门的;

  (五)不依法履行监管职责,造成重大损失的。

  

  第八章 附 则

  

  第七十四条 本条例自2011年2月1日起施行。2003年11月29日吉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吉林省旅游条例》同时废止。







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


政府令【第134号】
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08年10月15日起施行。




市长

二OO八年十月九日


泰安市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建立政府运用经济手段调控市场价格机制,维护市场价格基本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和国务院及省政府的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县(市、区)人民政府依法设立价格调节基金,运用经济手段加强价格调控,平抑价格异常波动,补助困难群体,促进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第三条 泰安市行政区域内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和监督,均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市、区)价格行政主管部门负责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财政部门负责价格调节基金的管理。

发展改革、经贸、国税、地税、建设、煤炭、国土资源、河道、监察、审计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价格调节基金的有关工作。

市、县(市、区)政府设立价格调节基金管理领导小组,组织、协调和监督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工作。

第二章 基金征收

第五条 市政府确定的行业、单位和个人以及行政业性收费单位,均应根据规定的标准按月缴纳价格调节基金。

第六条 价格调节基金按以下标准缴纳:

(一)煤炭生产企业按煤炭销售量10元/吨缴纳,石膏生产企业按销售量1元/吨缴纳,铁矿石生产企业按销售量10元/吨缴纳,岩盐生产企业按销售量1元/吨缴纳,自然硫生产企业按销售量1元/吨缴纳,河砂经营单位和个人按销售量1元/立方米缴纳;

(二)房地产开发企业按规划建筑面积10元/平方米与配套费同时缴纳;

(三)景区景点门票、索道票、专线旅游车票按规定的定额缴纳;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提高收费标准的,提高收费标准后一年内,按收费总额增加部分的2%缴纳;

(五)实行政府指导价、政府定价的商品,提高价格标准后一年内,按收入总额增长部分的3%缴纳;

(六)经营服务性收费及社会团体协会等会费收入,按收费总额的5‰缴纳;

国家、省对征收标准有其他规定的,按有关文件规定执行。

市物价、财政部门应当根据经济运行和市场价格变化情况等,适时调整价格调节基金征收标准,报市政府批准后公布执行。

第七条 从事下列行业的单位和个人免征价格调节基金:

(一)教育、医疗卫生、托幼行业及残疾人福利企业;

(二)城市市政公用事业;

(三)经济适用住房、廉租住房的开发建设;

(四)市级重点项目建成投产后五年内免征;

(五)市政府确定的其他行业和单位。

第八条 行政事业性收费单位、经营服务性收费单位、实行政府指导价和政府定价的商品经营单位,由物价部门直接征收;房地产开发企业由物价部门委托建设部门代征;河砂由物价部门委托泰安市大汶河管理局代征;其他单位和个人由物价部门委托地税部门代征。

委托代征的,按实际征收额的4%支付代征费用。

第九条 泰山区、岱岳区行政区域内市及市以上单位,由市物价部门或其委托的代征部门征收,其他单位和个人由所在地县市区物价部门负责征收。

泰山风景名胜区进山门票和泰山索道票所含价格调节基金,直接上缴市财政专户;市高新区、泰山景区范围内的单位和个人,由市物价部门分别委托市高新区管委会、泰山管委代征。

第三章 基金使用

第十条 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坚持“量入为出、专款专用”的原则,主要用于以下方面:

(一) 政策性补偿。当政府对群众生活必需的重要商品实施价格紧急干预措施时,给执行相关政策的生产者、经营者造成损失的,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给予适当补偿;

(二) 对困难群体的动态价格救助。当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或政府提价影响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时,给予低收入困难群体生活必需品动态价格补贴;

(三) 支持重要商品储备。对生活必需品等重要商品储备给予补贴,以保证适时收购或投放,均衡市场供求,稳定市场价格;

(四)对重要的能源、资源价格予以支持,对主要社会公益事业予以补贴;

(五) 为保障供给、促进流通进行政府资助。当市场供不应求造成价格持续上涨或价格暴跌,相关企业生产经营困难时,支持生产基地建设;当肉、蛋、奶价格低于生产成本时,对大规模畜禽生产和种畜、种禽企业给予补贴;支持与副食品相关的农产品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的引进、示范及推广,降低生产成本;

(六)价格调节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费用;

(七)国家、省规定的价格调节资金配套;

(八)用于政府规定的其他调控价格的有关事项。

第十一条 价格调节基金采取财政拨款、补助、补贴和贷款贴息四种使用方式。

第十二条 物价、财政、发展改革、经贸等部门对经济运行和市场价格变动情况进行评估,确需动用价格调节基金的,制定使用方案,报政府审批。物价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根据政府的决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市级价格调节基金使用方案可以一并包括或调度泰山区、岱岳区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方案,必要时,也可以包括各县市区级价格调节基金的使用方案。

物价、财政部门应当以适当的形式将使用方案向社会公开。

第十三条 申请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应向物价、财政部门提出书面申请,物价、财政部门会同发展改革、经贸等相关部门进行审核,符合政府批准的使用方案的,报价格调节基金领导小组研究后报政府审批。批准使用的,由物价部门与使用单位签订基金使用责任书,财政部门按照规定拨付并监督使用。

第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单位不按规定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物价部门应责令其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应终止拨款并追回已拨付的资金,取消该单位三年内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资格;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五条 政府决定对困难群体实施价格补助的,民政、工会等部门从低收入家庭中确定补助对象,城镇和农村低保户、特困户优先予以补助,补助对象、补助标准等经价格调节基金领导小组同意后,补助资金直接发放到户。

物价部门和民政、工会部门对补助对象进行公示。

第四章 基金管理

第十六条 价格调节基金属于政府非税收入,各级要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规定纳入财政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通过全省非税收入征管系统上缴财政,设立专帐核算。
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省财政部门印制的统一收费票据,由市物价部门统一领取。

第十七条 市、县(市、区)物价部门及其委托的代征单位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统一使用泰安市物价局为执收单位的“价格调节基金”收费项目编码,每月5日前分别上缴同级财政专户。县(市、区)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每月10日前按40%的比例上缴市财政专户。凡不按规定征收、截留市级价格调节基金分成收入的,年终通过财政体制结算扣缴。

第十八条 建立价格调节基金滚动累积使用机制,当年征收的价格调节基金如没有使用项目可转入下年度使用。

第十九条 物价部门应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对价格调节基金缴纳人和代征单位的征集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不按规定缴纳价格调节基金的,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不缴纳的,按日加征1‰的滞纳金。

单位和个人对征收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逾期不履行征收决定、又不提起复议或诉讼的,物价部门依法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并依据《价格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予以处罚。

第二十条 价格调节基金实行征收目标考核责任制,具体征收考核奖励办法由市物价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制定。

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费用主要用于价格调节基金征管机构的征收工作、政策宣传、项目调研、专家论证、项目评审以及聘用中介机构审计监督等费用。此项费用由物价部门提出申请,财政部门审核据实拨付。

第二十一条 物价、 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应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对价格调节基金征收、管理和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基金足额征收,不得截留、挤占或者挪用。

代征单位不及时足额将代征基金缴入财政专户的,由财政部门责令改正,予以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处罚或处理。

违反本办法规定,截留、挤占、挪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按国务院《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的规定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物价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审批和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所在单位或者上级主管机关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2008年10月15日起施行。《泰安市城区副食品价格调节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泰政发〔1996〕95号)同时停止执行。



版权声明:所有资料均为作者提供或网友推荐收集整理而来,仅供爱好者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本站内容有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和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立即改正或删除。
京ICP备14017250号-1